千朵鲜花祭英烈,徒步祭扫慰忠魂。清明时节,咸安区鄂南烈士陵园内,异乡母子杨晶晶和夏博阳,连续三年祭扫842座烈士墓,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对英烈最纯粹的敬仰。
这种自发祭扫,正因其无关血缘、不涉功利而格外动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与铭记,是对英烈的虔诚告慰,更是一堂触动心灵的家国情怀课。
超越血缘的祭奠,是最本真的精神传承。作为非烈士亲属的普通母子,杨晶晶与夏博阳的坚守尤为难能可贵。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擦拭墓碑、摆放鲜花、为13岁烈士撕开糖纸。当杨晶晶说“让儿子明白幸福从何而来”,她早已让传承红色基因变成一种精神自觉。这对母子的举动,彰显了对英烈精神的自觉认同——那些以生命换得今日安宁的先烈,不仅是家庭的记忆,更是民族的精神灯塔。
言传身教的浸润,是最生动的家庭教育。杨晶晶独特的家教方式,在于将抽象的“爱国”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她带儿子走遍每一座墓碑,让少年在具体的年龄对比(“比阳阳还小两岁”)、细节互动(摆放糖果)中,深切感受先烈的牺牲之重。这种“沉浸式”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可以想见,当孩子亲手为烈士献上菊花时,历史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化作具象的生命感触。
持续坚守的姿态,是最有力的精神感召。三年间,从500枝菊花到1000枝鲜花,从单纯献花到准备糖果和水果,母子俩用“笨功夫”完成了对功利化祭奠的超越。在集体祭扫多为仪式化的当下,他们逐墓停留的身影,恰似一面镜子,照出社会对英烈精神的深层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节日里的集体追思,更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的精神反哺。
杨晶晶母子的故事启示我们,对英烈的敬仰不必拘泥于形式,而需深植于内心;不必等待特定场合,而需要日常的践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无恙,家国梦圆;而您的精神,我们从未忘记!
(邓昌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