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咸宁市加快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咸宁市加快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全龄段、多样化、高品质康养需求,加快构建集聚有序、业态丰富、特色突出的康养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重要文旅康养基地、护理人才培训输出地和康养产业聚集地,结合咸宁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丰富康养产业业态
(一)发展特色医疗。加快建成咸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咸宁九九五医院创建区域皮肤病特色诊疗中心、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创建区域风湿病特色诊疗中心,支持有关医院建设区域性骨科特色专科,全力打造区域特色医疗产业。构建特色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市中医医院老院区医养、赤壁市中医医院医养等一批标杆医养结合综合服务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能力建设,将康护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发展康养护理。成立咸宁市康养人才集团,打造以护理人才管理、输出、保障为核心业务的人才培育主体。推动各院校大力发展与护理产业密切相关、社会需求大、人才紧缺的专业,培育一批专业型护理人才。优化职业(技工)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与护理服务机构共建实习基地,鼓励采取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举办各类护理人才职业技能竞赛。聚焦婴幼儿、重症患者、残疾人等重点类别,支持联合省、市重点医院以项目制模式举办护理技能培训班,培育一批应用型护理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开发特色饮食。开发特色健康膳食产品,开发和传承乡土药膳,研发适合老年人的药食同源产品、健康饮品、保健品。推行“饮片企业+初加工点+种植基地”模式,支持红牛、元气森林、捷通食品、奥瑞金饮料等企业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功能性饮料生产基地。立足康恩萃、诺思康、健翔等企业,大力发展蛋白粉、维生素、胶原蛋白等高附加值医药保健品产业。科学布局完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加强“咸宁楚菜”等特色美食推广宣传,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提升餐饮服务品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四)推进文旅融合。立足特色自然资源禀赋,开辟多元业态融合新赛道。以咸宁温泉养心谷项目示范带动温泉旅游集群发展,推出温泉医养、康养产品,办好温泉文化旅游节,打造国家级温泉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以九宫山旅游度假区为龙头,谋划建设通山县太平山、通城县黄龙山、崇阳县金沙等旅游度假区项目,策划避暑旅游节,发展高山避暑康养旅游,打造华中避暑度假胜地。提升运动康养规模,发展九宫山滑雪、际华园滑雪、山地自行车赛、马拉松、龙舟赛、门球赛等特色体育项目,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打造全国户外健身休闲运动聚集地。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建设集生态观光、健康农产品消费、果蔬采摘、特色农业体验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田园养老综合体,创建华中知名乡村休闲旅游聚集区。(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建设康养居住。坚持嵌入社区医院、幸福食堂、家政服务等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建设市级康养小区示范项目和县(市、区)康养小区试点项目。以市场化为方向,建设符合市情的复合型老龄宜居社区。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充分利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补贴资金、公积金提取政策,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与养老、餐饮、家政等企业开展合作,发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房地产企业发展康养住宅,鼓励建设康养旅居改善性产品,丰富康养服务功能,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武咸同城交通便利化水平,探索武咸医保政策和长期护理保险同城互通,吸引武汉都市圈人口和市域人口聚集,建设全国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责任单位:市资建局、市住新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壮大制造集群。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依托真奥药业、福人药业、领康中药材等龙头企业,建设道地中药材国家级示范基地,做精做深中药材加工,发展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洗护和药妆产业,打造具有鄂南特色优势的中药材保健品特色产业。壮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厚福医疗、达诚医疗、真彩智造等企业为依托,以医疗保健器材、医用技术装备及制成品、康疗养生养老器械为重点,加强病房设备、家居护理设备、敬老院设备、医院整床消毒系统等建设,打造全国护理床生产基地。壮大医材产业集群,鼓励稳健、金士达、爱科、中健等企业推进产品迭代升级,打造全国医用卫材生产储备基地。壮大智能用品产业集群,鼓励瀛通电子、创芯电子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手环、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研制智能家电、智慧睡眠、智能卫浴等健康家居产品,创建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省药监局咸宁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二、完善康养产业生态
(七)打造供应链平台。打造咸宁养老护理人才供应链平台和康养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制定护理职业能力评价咸宁标准,建立金桂、银桂、丹桂、季桂、月桂等级评价体系。培养10万名护理人才,将咸宁护理培育成省级劳务品牌,创建武汉都市圈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基地、华中地区养老护理人才集训基地、全国养老护理人才输出基地和养老护理标准发布地。建设“桂乡宁居”旅游民宿供应链,加强与主流OTA平台合作,推广“村集体+农户+设计+运营公司”等合作模式,打造“桂乡宁居”旅游民宿公共品牌。设立全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奖励资金,对纳入统计的供应链数字化平台给予补贴。其中,对上链规上企业达到200家的平台,给予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上链规下企业达到800家的平台,给予1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年交易规模达到5亿元以上的平台,每年给予50万元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八)聚力招大引强。鼓励引进对本市康养产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康养医疗、康养护理、康养饮食、康养文旅、康养居住、康养制造等重点细分领域,逐一绘制康养产业图谱;紧盯重点区域和头部企业,完善招商目标企业清单,招引一批康养产业知名企业,促成一批品牌效应好、规模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康养项目落户咸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康养产业项目申报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和“两新”资金等。(责任单位: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住新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九)探索标准制定。康养企业或者机构制定并获批发布的文化旅游、老年用品、适老化改造、智能应用等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按照项目分类给予奖励。其中,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提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研制项目的,市级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提出省级地方标准研制项目的,市级财政给予5万元奖励;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提出市级地方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研制项目的,市级财政给予1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三、优化康养产业支撑
(十)实施“三链联动”。加强链长统筹,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链长,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土地、融资等瓶颈问题;发挥链主引领,遴选三赢兴(智能穿戴)、红牛(食品饮料)、真奥(中医药)等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给予技术改造专项补贴,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构筑并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推动链创赋能,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高校共建咸宁康养产业研究院,制定发布科技成果转化清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资建局、市住新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十一)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公办医院办养老机构,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市县两级三甲医院为支撑,促进乡镇卫生院、福利院、社区(村)卫生室医养结合基础设施补短板,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养老合作模式,打造专业化医养结合机构。通过项目培育、改(扩)建等方式对医养结合床位120张以上的县级医院医养结合机构、床位60张以上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促进社会养老共同发展,支持市内已有养老机构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增强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功能,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中心和康养社区示范点。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推动降低运营成本。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端化、专业化的康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期生活照料、康复期护理、治疗期住院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养老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资建局、市住新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二)创新金融服务。联合湖北文旅集团共同设立5亿元规模专项文旅康养基金(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专项服务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医养结合、旅居康养、居家养老、养老护理人才培训、养老康复服务、养老康复类产品研发及生产和供应链等领域。引导政府出资或者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康养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康养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实施降费奖补,按照康养小微企业在本地金融机构办理创业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财政贴息。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风险管理,提供适合普惠性养老机构项目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稳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咸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人行、咸宁金融监管分局,市高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本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相关扶持奖励补贴的比例和限额均为上限数额,按照属地原则实行分级负担。若与其他市级同类政策规定不一致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不重复奖励。市内企业新设分支机构、变更名称、分拆业务和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不属于本措施扶持范畴。执行期间如遇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调整的,从其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