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1336909/2022-38987
  • 文  号:
  • 发布机构: 咸宁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 主题分类:体育
  • 有 效 性:有效
  •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31日
  • 名  称: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0号建议的答复

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0号建议的答复

字号: 分享到:

徐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中心认为您所提建议合情合理,符合实际,我中心原则同意中心领导十分重视提案办理工作,专题组织讨论,并成立了由主要(分管群众体育)领导孙金波同志挂帅的工作专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背景

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农业部、国家体育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2022年,农业农村、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举办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体育赛事活动,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重点办好全国性的美丽乡村健康跑、农民体育健身大赛、果蔬采收邀请赛等农民体育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和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规划下,在我市“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下,我市农村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我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部门协同,做好发展保障。

市政府印发了《咸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为“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体育发展指明方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通过项目申报、场地建设、赛事举办、人才培养、体育宣传等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市发改委全力支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密切跟踪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导向,为我市农村体育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市自然规划局指导各县市区进行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并将体育设施纳入其中;市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积极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市文旅局从设施、资金、人才、平台等方面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推动文体事业共同发展。

(二)兴建场地设施,满足健身需求。

2018年湖北省体育局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以来,我市共争取了54个乡镇、村(社区)级项目,总造价2261万,在我中心的统筹管理和各县市区政府、体育部门的配合协调下,实现了项目建设在6个县市区的全覆盖,其中,咸安区11个、嘉鱼县8个、赤壁市6个、崇阳县10个、通山县9个、通城县10个。2022年,根据湖北省体育局《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第二个四年行动计划(2022—2025》,我市再次获批8个项目,目前,各县市区正积极申报项目。

此外,各县市区也自筹资金,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其中,咸安区向辖区内的乡镇、村捐赠了250余套体育健身器材;嘉鱼县完成了76个村庄文体设施布局规划,82个行政村、21个社区均建有群众文化广场;赤壁市加大对农村乡镇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维修改造,利用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健身器材并捐赠给所需乡镇;通城县共建文化广场354个,筹集740万元资金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巩固提升工程,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五个一”建设标准;崇阳县以足球场地建设为龙头,持续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开放力度,全县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运动场面积达标率92.8%,体育器材配备率96.8%;通山县完成187个行政村体育器材全覆盖,加快推进了登山休闲步道、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

(三)举办赛事活动,促进体旅融合。

通过体育赛事活动让农村群众参与其中,不仅是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提升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也是“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具体实践。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方面,我市坚持举办咸宁市乡镇农民运动会。近些年,本着“节约成本、高效办赛”的原则,将农民运动会纳入农民丰收节内容。开展了咸宁市全民健身“五项五进”活动,将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健身操、广播体操带入乡村、社区;赤壁市、崇阳县每年坚持举办乡镇(社区)篮球比赛,将篮球运动作为当地传统体育交流活动。在体旅融合品牌赛事方面,2018-2021年,我市连续举办了“探秘幕阜山”汽车旅游集结赛、通城县黄袍山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崇阳县白崖山全国登山越野挑战赛和云溪漂流节等赛事活动,累计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近2000万元,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四)加强专业指导,实现科学健身。

近些年,各县市区通过健身站点建设、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科学健身监测、体育组织延伸等方面不断提升农村体育健身专业指导水平。目前,各县市区均建成基层全民健身站点。2020年利用各站点,配合完成了全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测试等工作。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各县市区年均至少开展1次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咸安区要求每个村至少配备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嘉鱼县、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高度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嘉鱼县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开足3节体育课,并利用课间操活动时间开展体育项目教学。赤壁市不断加大农村体育教师招聘力度,增配专业体育教师人数,确保体育课正常开课。通城县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瑶族拍打鼓、赛锣腰鼓、花样跳绳等特色体育课程;崇阳县不断补充农村体育教师资源,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通山县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通过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下乡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三、我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体育场地资源不均。

综合考虑全市各县市区对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力度和体育用地发展规划,在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面,存在建设不均衡的问题;在场地使用方面,少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农村体育专业人员不足。

目前,我市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存在人、财、物资源匮乏问题,农村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仅在部分县市区初步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农村区域分配较少。

(三)农村体育消费活力不足。

我市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还未形成规模,体育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观念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申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建设还处于空白阶段,无法推动农村体育产业升级、提升体育消费水平。

四、我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一)优化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提升公平性。

着力解决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人、财、物这三个关键问题,结合各地特色运动项目、农村居民健身需求、地域资源优势,在各县市区推行差异化配置,实现体育资源有效利用。加强城乡统筹,实行体育场地资源共建共享,让乡村居民获得更多健身服务。增强各乡村之间资源衔接,构建“连线、成面、结网”的农村体育空间布局。

(二)细化农村公共体育活动供给,提升适应度。

坚持群总需求导向,考虑农村儿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的人口比例,照顾不同人群需求,举办适合的赛事活动,争创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申报最美乡村体育赛事,加大各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力度,提升农村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结合各地人文地理优势,比如通城少数民族特色,崇阳、通山的户外项目优势,赤壁、嘉鱼的水上资源开展特色体育赛事活动。

(三)深化农村公共体育治理改革,增强协同性。

坚持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全市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多元参与,形成农村公共体育建设合力。提升社会力量对全市农村体育投资力度,参与体育场地建设管理和赛事组织举办。针对农村体育非经济、低消费、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进一步扶持公益性的村级体育社会组织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加大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率,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配率。

咸宁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2022729

责任编辑:何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