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市级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
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情况的报告
––––2025年8月28日在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毛湘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人大常委会报告2024年市级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情况,请予审议。
2024年,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全力以赴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凝心聚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兜牢“三保”底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431.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亿元,为预算的100.1%(调整预算,下同),增长8.1%(与上年决算比,下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431.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0.1亿元,为预算的99.1%,增长15.5%。收支相抵,年度平衡。
一、2024年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
——收入决算。总收入931,831万元,为预算的100.7%,增长9.3%。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177万元,为预算的100.1%,增长8.1%。其中,地方税收205,161万元,为预算的94.7%,增长4.3%,税收占比70.9%;非税收入84,016万元,为预算的116.2%,增长18.8%,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处置收入增加4,467万元。
2.转移性收入581,777万元,为预算的96.6%,增长9.2%。其中,上级补助收入414,677万元,增长21.2%,主要是本年含增发国债4.96亿元;下级上解收入37,722万元,下降10.8%,主要是咸安区上解房地产一体化收入减少5,009万元;上年结转收入88,485万元,按照省厅批复决算数填列;调入资金40,893万元,为预算的41.7%,主要是执行中强化开源节流,收支缺口收窄,调入资金减少。
3.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收入60,877万元,为预算的175%,增长17.4%,主要是新增补充财力再融资债券收入。
——支出决算。总支出931,831万元,为预算的100.7%,增长9.3%。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8,433万元,为预算的95.7%,增长9.2%。
主要支出科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303万元,为预算的92.4%,下降2.5%,主要是执行中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
公共安全支出29,786万元,为预算的97%,增长14.7%,主要是公安部门信息化项目支出增加。
教育支出48,656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1%。
科学技术支出24,883万元,为预算的104%,增长12.3%,主要是咸宁高新区加大对科技投入。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436万元,为预算的90.6%,下降30.1%,主要是上年含文旅消费券及地方配套资金等一次性因素。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731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8.2%,主要是新增省属汉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补助。
卫生健康支出170,355万元,为预算的106%,增长21%,主要是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央基建投资项目。
节能环保支出20,801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7.5%,主要是新增咸宁大道东片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2,500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45,387万元,为预算的88.2%,下降37.6%,主要是城管及住新部门部分支出因机构改革转列其他科目。
农林水支出65,762万元,为预算的97.4%,增长82.7%,主要是新增森林防火中央增发国债项目4.3亿元等。
交通运输支出19,710万元,为预算的88.4%,增长20.3%,主要是新增国省道改造省级补助资金6,682万元。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8,370万元,为预算的96.5%,增长95%,主要是补充重大产业基金3亿元。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8,062万元,为预算的139.5%,增长30.7%,主要是加大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投入。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7,287万元,为预算的69.4%,下降36.2%,主要是土地增减挂钩收入减少,相应支出减少。
住房保障支出17,854万元,为预算的52.8%,下降41.3%,主要是部分保障性安居工程结转下年支出。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7,909万元,为预算的80.6%,下降0.9%。
2.转移性支出216,540万元,为预算120.7%,增长11.7%。其中,上解上级支出47,642万元,增长2.6%,主要是按现行财政体制,上解省级支出随税收增加而增长;补助下级支出66,016万元,增长11.8%,主要是加大对县(市、区)重大项目补助力度;结转下年支出90,432万元,增长2.2%;待偿债一般置换债券结转12,450万元。
3.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6,858万元,为预算的100.6%,下降3.3%,主要是据实偿还到期本金。
——收支相抵,年度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
收入总计705,475万元,为预算的160.6%,增长60.7%。其中,本年收入262,121万元,为预算的98.2%,下降3%;转移性收入60,677万元,为预算的190%,增长46.3%,主要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24,199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382,677万元,为预算的272.3%,增长200.5%,主要是新增防风险转贷收入183,257万元等。
支出总计705,475万元,为预算的160.6%,增长60.7%,主要按“以收定支”原则安排。其中,本年支出329,138万元,为预算的99.8%,增长5.5%;转移性支出91,752万元,为预算的473.2%,增长621.8%,主要是待偿债专项置换债券结转47,9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84,585万元。
——收支相抵,年度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
收入总计465,674万元,为预算的102.1%,下降0.3%。支出总计452,332万元,为预算的104.1%,下降0.3%。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3,342万元,累计结余395,401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累计结余6,813万元,占比1.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累计结余157,837万元,占比39.9%;职工医保累计结余230,751万元,占比58.4%。
(四)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
总收总支8,064万元,为预算的100.6%,增长4.7%。其中,本年支出100万元,调出资金7,964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收支相抵,年度平衡。
(五)政府债务决算情况
1.债务限额、余额情况
2024年,政府债务余额126.63亿元,为限额167.71亿元的75.5%。其中,一般债务39.27亿元,为限额的93.88%;专项债务87.35亿元,为限额的69.4%。
2.新增政府债券安排情况
2024年,省转贷新增政府债券9.8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占21.12%、教育占12.31%、其他社会事业12.4%、医疗卫生占23.69%、农林水利占11.74%、偿还存量债务18.74%。其中,一般债券3.07亿元,安排用于98个政府投资项目(其中,完工待结算项目52个、1.07亿元;续建项目18个、1.06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0.94亿元)。专项债券6.8亿元,安排用于6个政府投资项目(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1个)。
3.政府债务偿还情况
到期政府债券还本31.14亿元(一般债券2.68亿元,专项债券28.46亿元)。其中,再融资债券偿还9.01亿元(一般债券1.76亿元、专项债券7.25亿元);自主偿还本金2.69亿元(一般债券0.91亿元、专项债券1.78亿元);其他债务还本支出19.44亿元(一般债券0.02亿元、专项债券19.42亿元)。当年债券付息3.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18亿元、专项债券1.92亿元。
(六)决算重点报告事项
1.“三保”情况
坚持“三保”优先原则,全面兜牢“三保”底线,2024年市级“三保”支出294,742万元。其中,保基本民生101,031万元、保工资177,961万元、保运转15,750万元。
2.“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024年,市级“三公”经费支出1,758万元,较上年增加261万元,增长17%。其中,公务接待费197万元,较上年减少22万元,下降10%;因公出国(境)费189万元,较上年增加81万元,与2019年(疫情前)比减少7万元。主要是经济企稳回升,因公出国(境)交流活动增加。其中,参加上级安排出访任务11次,市级自主出访15次;公务用车购置及运维费支出1,37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232万元,公务用车运维1,140万元),较上年增加202万元,主要是公车改革至今10年,部分车辆老化、超期使用导致运维成本增加。
3.政府采购情况
2024年,市本级政府采购项目合同金额3.8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合同金额3.26亿元,占比83.8%。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分别占相关产品采购总金额的100%、99.97%,通过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措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
4.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一是按照政府支出负面清单,对49个信息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审减项目16个、节约8,036万元。二是将市直部门1,016个项目、共31.64亿元全部纳入绩效监控。三是对民生领域17个项目、共2.29亿元进行中期绩效评价,发现问题47个、调减资金1,852万元。
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8亿元,为预算的58.8%(年初预算,下同),增长11.7%(与上年同期比,下同)。其中,地方税收48.4亿元,为预算的55.6%,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77.7亿元,为预算的52.4%,下降4.5%。
(一)市级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完成情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8,997万元,为预算的48.2%,可比下降3.5%,主要是市区税收征管范围调整。其中,地方税收111,943万元,为预算的50.6%,税收占比75.1%。非税收入37,054万元,为预算的42.1%。
支出完成情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8,857万元,为预算的48.4%,增长15.6%。
主要科目支出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175万元,为预算的47.4%,主要是加大“过紧日子”力度,压减一般性支出;
公共安全支出11,408万元,为预算的32.8%,主要是公安部门信息化项目按进度拨付;
科学技术支出9,213万元,为预算的38.4%,主要是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尚在审核,暂未分配;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81万元,为预算的43.6%,主要是咸宁马拉松、全运会门球赛等正在审计结算;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832万元,为预算46.1%,主要是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集中在9月份以后兑付;
卫生健康支出87,266万元,为预算70.9%,主要是居民医保补助按上级政策要求提前拨至专户;
节能环保支出7,539万元,为预算的44.6%,主要是咸宁大道雨污分流等项目按进度拨付;
城乡社区支出32,113万元,为预算的44.2%,主要是城区购房补贴按进度兑付;
农林水支出7,865万元,为预算的27%,主要是部分乡村振兴奖补项目按惯例在年底考核后分配;
交通运输支出11,951万元,为预算的98.7%,主要是新增国省道路大中修项目支出6,520万元;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878万元,为预算的45.6%,主要是按照政策清理到期招商引资政策;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700万元,为预算的37.9%,主要是县域商业建设奖补资金在下半年考核分配;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4,853万元,为预算的51.6%;
住房保障支出8,767万元,为预算的22.4%,主要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下半年实施。
(二)市级其他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434,095万元,为预算的102.8%,增长292.3%,主要是债务转贷收入增加232,375万元。其中,再融资专项债券225,258万元,增长701.3%;新增专项债券收入82,527万元,增长74.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379万元,下降78.6%。总支出完成265,670万元,为预算的62.9%,增长231.2%,主要是按“以收定支”原则安排。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220,193万元,为预算的45.5%,增长25.4%,主要是按照上级政策要求,提前将财政补贴收入拨入专户。总支出完成209,421万元,为预算的45.3%,下降2.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项目在下半年执行。
(三)上半年预算执行特点
1.小财政平稳运行。一是财税指标优于全省,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税收、非税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省4.1、2.9、9.2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始终居全省第一方阵。二是重点支出有力保障,全市足额拨付“三保”资金98.78亿元,民生支出占比79.74%,干部待遇、单位运转、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面保障。三是债务风险有效防范,还本付息无一逾期,22家平台已退出17家,债务考核全省第二。
2.大财政走深走实。一是“三资”改革破题见效,全市盘活国有“三资”155项、86.91亿元;二是投融资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两算”率分别提高32.3、37.6个百分点,全省市州层面率先设立30亿元区域母基金、获省级顶格出资,“咸金通”平台撮合放款174.4亿元;三是国企改革初见成效,市属国企盘活资产58项、变现金额58.06亿元,高投集团获“AA+”评级。
3.开源节流成效明显。国有资源(资产)处置收入14.67亿元,增长96.1%,是非税增量的2.5倍。全市争资179亿元,可比增长8.4%。政府债券96.2亿元,是同期的1.06倍。党委、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10%。
4.财政改革纵深推进。6项改革入选全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数量位居前列;零基预算获部省推介,省内外多地来咸考察学习;实施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咸宁高新区收入占市区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支持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市域内企业易地投资,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开展重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上半年尽管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但客观困难仍然存在,主要是重点税源减收,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平衡压力较大。为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将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妥善应对。
三、2025年预算调整情况
(一)预算调整的主要事由
一是债券发行因素。与年初预算比,发行地方新增政府债券98,237万元,再融资债券增加180,531万元需纳入预算管理。
二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市域内一律取消公务接待,压减一般性支出3,006万元。
三是加强管理因素。强化“五度”挂钩及财会监督结果运用,调减执行进度低、不具备实施条件、低效无效资金7,104万元。
(二)预算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般公共预算
1.收入预算由785,533万元,调整为788,316万元,调增2,783万元,增长0.4%。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暂不作调整。主要是需科学、审慎、系统评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财税体制改革、市区财政体制等对收入的影响,待10月份再做调整。
(2)转移性收入由449,110万元,调整为436,723万元,调减12,387万元,下降2.8%。其中,上年结转收入由91,184万元,调整为90,432万元,调减752万元;调入资金由73,760万元,调整为62,125万元,调减11,635万元,主要是压减支出10,110万元及收回结转资金1,525万元,调入资金相应减少。
(3)债务转贷收入由27,023万元,调整为42,193万元,调增15,170万元,增长56.1%,主要是依规将已下达的新增一般债券纳入预算。
2.支出预算由785,533万元,调整为788,316万元,调增2,783万元,增长0.4%。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638,172万元,调整为643,068万元,调增4,896万元,增长0.8%。其中,人员类项目调减“五类人员”职业年金1,104万元,运转类项目压减239万元,特定目标类项目调减8,767万元。另外,新增一般债券安排89个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支出15,170万元。
(2)转移性支出由107,646万元,调整为105,533万元,调减2,113万元,下降0.2%,主要是支出进度加快,结转下年支出减少2,113万元。
(3)债务还本支出39,715万元,维持不变。
3.收支调整后,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政府性基金预算
总收支由年初预算422,197万元,调整为684,936万元,调增262,739万元。主要是按“以收定支”原则,新增专项债券安排相关支出。其中,用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4.4亿元。
收支调整后,政府性基金预算保持平衡。
另外,鉴于上级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等影响财政收支的重大因素暂时无法预判,涉及该部分的调整事项,10月份再另行报告。
四、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措施
(一)开源增收,强化财政统筹效能。一是培植财源税源。围绕“产业倍增”目标,加大对“5+4”现代化工业体系、“3+7”农业产业体系、“3+3”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建设支持力度,落实企业帮扶政策,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二是强化收入征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税源管控,加大污水处理费等执收执罚力度,确保颗粒归仓。三是加大统筹盘活。以矿产、土地、林业等资源为重点,加强国有“三资”统筹,增加可用财力。四是全力争资争项。支持“十五五”规划编制,抢抓宏观政策适时加力机遇,优化争资机制,落实激励约束,确保争资超同期、超份额。
(二)优化结构,提升财政保障水平。一是加强管控优结构,出台第二批“过紧日子”负面清单,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预算追加,严防年底突击花钱;二是加大力度惠民生,全面兜牢“三保”底线,落实育儿补贴政策,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服务“一老一小”需求,确保民生支出占比78%左右。三是统筹财力保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支持提振消费、城市更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全力服务支点建设等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三)深化改革,完善财政治理体系。一是用零基预算的理念、大财政的视野,一体推进财政科学管理6项改革试点,全面提升财政“四化”水平。二是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以6类资源为重点,以点带面全市铺开,提升盘活质效。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高效规范运作区域母基金,探索农业、技改等领域“拨改投”改革,加大“咸金通”宣传推广运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经济发展。
(四)严肃纪律,增强财政监管力度。一是主动接受监督,全面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落实人大批准的预算及各项决议,持续推进预决算公开。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结果应用力度,开展财政财务能力培训,提升管财理财水平,增强财会监督震慑力。三是用好化债政策,加快隐性债务置换,加快国企转型升级,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