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东源村破旧立新 绘出文明“新风景”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5-04-25 字号: 分享到:

“从前随礼是‘人情债’,如今退礼成了‘新风尚’!”4月16日,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花甲老人王桂香感慨道。

事情还得从该村的一场寿宴说起。今年1月10日,该村村民余江波为父亲操办六十岁寿宴。宴席间,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习惯性递上红包,余江波并未当场推辞,却在次日对照礼单一户户登门退还。

这场寿宴后的“温情退款”,正是东源村破旧俗、立新风的生动缩影。

“三把火”燃起文明之光

据悉,2024年11月以来,桂花泉镇在东源村开展规范婚丧喜庆推进移风易俗试点工作,通过宣传栏、文化活动等多样载体,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随后,村里迅速燃起“三把火”:

定制度:该村红白理事会将“婚宴不超10桌”“寿宴不收礼”写入村规民约。在该村村口,一面30米长的彩绘文化墙上,“高价彩礼换不来幸福”等漫画故事时刻提醒着往来村民。

强宣传:每月9日,该村还举办“新风剧场”。其中,宣传人员精心编排的《三句半》节目,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移风易俗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树榜样:村民吴定明一家人相亲相爱、幸福和谐,儿子结婚、给母亲过寿都没有大操大办,吴定明家庭在2023年被县精神文明办、县妇联授予第四届“崇阳最美家庭”称号,成为村里移风易俗的榜样。

“爱心小屋”传来文明新声

该村东山铺村湾又名蒋家,但“蒋家”却无一人姓蒋,皆为杂姓。在这里,一座35平方米的“爱心小屋”见证着乡风嬗变。

这里原是村湾党支部书记刘道云家的偏屋。考虑到村湾留守老人与儿童较多,两年前,刘道云主动让出自家35平方米偏屋,打造“爱心小屋”,为村湾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提供一个休闲活动场所。

村民们还自发捐赠图书、象棋、五子棋、针线活工具等,并在小屋装上了电脑和电视机,方便留守儿童和老人与在外的亲人视频聊天。

“爱心小屋”不仅为村湾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场所,更丰富了传递爱心的载体,让邻里友爱、守望互助在村湾蔚然成风。

“从前农闲时打牌、说闲话,现在大伙儿在这儿读书、学手艺。”村民张婶边说边展示钩织的“文明新风”主题杯垫。

小屋外新建的停车场,昔日是村民争抢的“风水宝地”,如今成了村里的共享空间。

“杂姓村”变身“同心村”,去年该镇评选的“一带两好三最美”示范户中,东山铺村就占了三分之一。

乡土上觉醒文明力量

东源村有很多质朴感人的人物故事,比如该村77岁的吴水香老人,主动赡养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九旬外乡孤寡老人王桂花,直至送终。村“两委”将诸如此类的凡人善举汇编整理,并设立凡人善举步道,通过示范引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站在东源村村史馆的“新旧对比展”前,两组照片令人触动:一组是2019年某婚礼现场,38桌宴席铺满村道,鞭炮屑堆积如山;另一组是2023年吴定明之子婚礼,五桌家常宴后,新人在众乡亲的见证下栽下“同心树”。

这种改变正蔓延至每个角落——136件祭祀用品,成了村文化广场“文明祭祀宣传角”的“反面教材”;在外务工青年通过“云端新风会”参与村规修订;昔日最爱攀比彩礼的李婶,主动在“新风承诺墙”按下红手印……

据统计,自2023年推行移风易俗以来,全村简办红白事68场,节约开支超百万元。

“2024年,村民人情支出同比下降了72%”。桂花泉镇党委副书记何为望着眼前这片乡土不由感慨:“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文明觉醒。”

如今,东源村的文明故事仍在续写——退回去的是礼金,树起来的是新风;拆掉的是旧俗藩篱,筑起的是精神家园。

(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何芬)

责任编辑:何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