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隽水镇佘畈村的文化景点前,黎时忠先生的楹联如一幅幅水墨长卷,在粉墙黛瓦间徐徐展开。
这些联语既是风景的注脚,更是穿越时空的禅语,让人驻足之际,忽觉清风拂面,泉涌心头。
“庙前八树遮阴,迎客来摸藤求佛;地上三泉映月,伴谁在坐井修心。”一联写尽天地人三才交融之妙。
八棵古树是自然的华盖,三眼清泉是地脉的明眸,而“摸藤求佛”“坐井修心”者,便是天地间寻道的行者。
藤蔓缠绕如众生执念,井水澄明似菩提本心,黎公以最朴素的意象,道破了“佛在灵山莫远求”的禅机。
更妙处在于联中暗藏机锋:“摸藤求佛”非为索取福报,而是借物证心;“坐井修天”亦非固步自封,乃是俯察本心。
泉中映月,井底观天,看似局限实则通达,恰似永嘉禅师所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后联“深井罩泉,清泉藏井”如偈语般循环往复,揭示井泉相生的宇宙法则。黎公笔锋陡转,从自然物象引申至人世箴言:“处事切莫坐井观天,落井下石”是警世钟,“唯心如神泉,光明大度”是指月手指。尤其“藤树探人”四字奇绝——究竟是人在摸藤,还是藤在度人?这种物我互观的哲学思考,暗合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思辨智慧。
最见功力处在于黎公融通雅俗的笔意。“显灵”“显圣”等俗语与“风月无边”“雅致浩然”等雅言相映成趣,恰如佘畈村的山水,既有烟火人家的温暖,又有林泉高致的清幽。这一表达,正是《文心雕龙》“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的当代实践。
这般楹联,非惟装饰亭台之用,实为照亮心路的灯盏。当都市人追逐着远方的诗意,佘畈村的藤井之间,流淌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精神追求。(宋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