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的群山怀抱之中,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她如同一条灵动的玉带,滋养着通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小城,她就是隽水河。7月29日,记者来到通城,一睹隽水河的风采。
隽水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幕阜山北麓,源头在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界头徐家,与汨水同源。横穿鄂南的崇阳、通城、赤壁、嘉鱼,在嘉鱼西北角注入长江,全长三百六十五里。位于赤壁、嘉鱼的隽水河中下游段,因三国东吴大将陆逊代吕蒙驻军屯田于该地而改名陆溪、陆水。但在通城、崇阳境内仍称隽水。
夏天的隽水河,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河边的大树长得郁郁葱葱,为人们撑起了一片片绿荫,此时的河成了人们消暑的好去处。
偶尔也有一只蝉,不知在哪儿占“树”为王,有独占鳌头的洋洋得意,脆脆地起了个头,“知了——知了”,那些消遁的蝉开始技痒,忍不住和鸣起来,在隽水河畔开启了集体“奏乐”。
夕阳西下,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散步、纳凉。孩子们在浅水区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河畔。偶尔还能看到几位钓鱼爱好者,他们静静地坐在河边,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惬意。河中的鱼儿也似乎感受到了这份热闹,不时地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为这夏日的河景增添了几分灵动。
如果是夏日的深夜,河边静谧得很,游人的心境也清纯得很,如同一泓清澈见底的深潭,不藏一丝杂质。那时可以什么也不想,即使很自然地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也全然不会有诗中蕴含的伤感,有的只是如诗如画般的唯美,催生出一种全然放松的舒适感。
隽水河不仅有着四季不同的美景,她还承载着通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西汉时期因隽水之名设立“下隽县”以来,她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她见证了通城的兴衰变迁,也孕育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南宋时,小城西门外杨家庄的杨起莘状元及第,他还在隽水河上捐修拱北桥供行人来往,恩泽今世。河畔的每个景点均有来头与源头,名家楹联歌赋正是源于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使通城的诗词作家每年都能够在各大比赛中频获佳绩。
河流是自然的恩赐,亦是文化的载体。悠悠隽水河,是当地人民的母亲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生命的律动。溪涧蒸腾的水汽,草木呼吸的氧气,都是大地在夏日里最深沉的吐纳。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水的温柔,正轻轻拂去内心的烦躁。(陈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