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丨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 时间:2025-03-24

  • 嘉宾: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武华,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光

  • 内容: 3月24日,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咸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情况。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

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2025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重要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工作要求,围绕“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推动“五大行动”和“5+4”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落地。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召开系列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系列发布会首场,主要介绍我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咸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武华先生;

咸宁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光先生

首先,请熊武华先生介绍市科技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武华: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

构筑“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是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李殿勋省长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等多次讲话中系统提出构建“阳光、土壤、空气、水分”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阳光”就是创新政策、“土壤”就是创新平台、“空气”就是创新氛围、“水分”就是创新服务。阳光明媚、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水分充足,我们就能够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就能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就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下面,我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的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聚焦功能定位,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全省“新春第一会”对咸宁科技创新的定位是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区。市委书记周锋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以建设承载区为抓手,抬升发展标杆,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一是加快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地。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申报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个,建优建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50个以上,支持1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快打造产业创新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00家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0家,培育“新物种”企业30三是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100名科技领军人才,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5项,力争获奖5项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落实落细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650四是加快打造创新生态涵养地。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好香城长江科创创业投资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咸宁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大健康专项”自然科学基金,让咸宁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二、聚焦目标定位,提质增效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围绕“5+4”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研究确定了“9526”科技创新目标体系,细化实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登记等26项具体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咸政办发〔20255号),市财政增加列支2000万元,从支持实验室体系、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12方面出台政策。加快建设以“用”为导向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出台《咸宁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十条措施》,引导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目前平台入驻企业5629家,全省排名第3位。印发实施《咸宁市科技赋能行动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主要工作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5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12%以上。

三、聚焦“五大工程”,推动创新能级提升成势见效。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全域创新能级提升工程,优化高质量创新空间布局。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做实咸宁功能区。做大做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拓展科创新空间。加快建设咸宁科创中心,打造引领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二是实施科创平台提能攻坚工程,强化高能级科技力量支撑。加快构建“251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基础研究平台。三是实施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工程,构建高层次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向重点产业全覆盖。深入实施创新企业扩量提质行动,梯次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新物种”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企业梯队,锻造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团”。四是实施科技英才集聚提质工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持续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专项行动,围绕人才链提升服务链,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跟踪服务机制,让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五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塑造工程,营造高热度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大力度放权赋能,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技工作者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更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围绕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出台支持力度更大、含金量含新量更高、体制机制更活的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我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感谢熊武华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咸宁日报记者刚才,熊武华局长介绍了加快构建“251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工作目标,请问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光:

感谢记者朋友提问。我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全省第4位)、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临床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平台企业基础较弱、研发机构覆盖率偏低、创新投入不足、重大科技载体平台不够等问题。

中新社记者:我市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光: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5+4”产业发展需求,做强做大做实一批新型研发机构,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力争经过3年努力实现全覆盖。争取建成国家级大健康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省级创新联合体1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个;市级新增科技创新平台力争3年突破1000家。

湖北广播电视台咸宁站记者:今年我市围绕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谋划了哪些重点项目?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光:

今年,我市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谋划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项目。一是谋划建设武咸科技共建区。紧抓天子山大桥即将贯通机遇,在原横沟科学城规划区域内建设武咸科技共建区,加强对接东湖高新区资源,以未来显示、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承接武汉等省内外产业转移,将共建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二是建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健全完善园区管理和服务,进一步优化四个平台,将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体制最新、政策最优、服务最好的离岸科创平台。建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二期,拓展2万平方米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争取2025年园区企业来咸建设基地50家以上,力争总数达到100家,引进各类人才50名以上。三是建设咸宁科创中心。引进专业机构,参照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发展模式,打通上海-武汉-咸宁科创资源流通通道,打造在岸优质科创平台载体,实现“四链融合”,引进优质科创项目和企业落地,搜集、洽谈落地意向项目。

谢谢!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谢谢黄宏光先生回答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请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大力支持此次和之后的系列新闻发布会,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宣传好、报道好我市为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